這些天幫朋友做了個小活兒,收獲幾點感悟(接到私活該如何按什么步驟進行設計,收藏的優秀素材該怎么用才能提升自己等),與各位分享。
1,求單位時間內的最優效果
最初接到的需求非常明確:視覺包裝最著急,Logo其次。
理智的做法應該是先做簡單的視覺包裝,做完一步是一步;然后有寬裕時間了再去想Logo。
然而我,卻總是情不自禁地先去想Logo,然后一晚上一晚上的想方案否決想方案否決……等到快要發視覺包裝的時候,才發現時間快不夠了,才趕緊去做包裝。結果Logo也沒勾出啥名堂,包裝又做得很倉促。
別以為這是知難而上,其實這是極不專業。
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,合理安排時間、分配精力,在deadline前拿出效果最好的方案,是和“設計”同樣重要的能力。
打個比方:
有8分設計能力,2分時間管理能力,結果可能是5;
但若有6分設計能力,8分時間管理能力,結果可能是7。
一般,先做容易出效果的,再啃難想的。
前期有相對充足的時間把做一點是一點的東西完成后,剩下的的時間,可以專注于解決最后的難題;這樣至少可以保證簡單的拿得出手。
但如果先啃難的,很可能是難的沒做出來,簡單的也做得不怎么樣。
哎,說白了和上學考試時答題一個策略。
2,思考之于設計
做Logo的過程,我發現由于Logo及字體設計,我從來沒接觸過,光靠看幾幅優秀作品,還是難以在三五天內做出滿意的設計。
Logo設計和視覺包裝最大的區別在于,Logo需要很厲害的思考能力。
由此我再次深刻意識到:設計師要注重思考能力的培養。
我感覺,“美工”和“設計師”,都有“技術”做基礎,主要的差別就是“思考能力”。
“普通設計師”與“優秀設計師”之間的差別則在于三種能力的不同水平:1. 思考能力;2. 創造力;3. 對美的感知與表達;
我非常贊同的一種說法是:“設計就是解決問題。”
設計師和律師、醫生等,解決問題最大的不同,在于“美”和“創意”。
“美”——是多看、多練的積累+天賦。
“創意”——伴隨著多觀察多思考而產生。
所以,對于前陣子Mastercard新Logo升級的事兒,八卦花了多少天價都是浮云,看看人家怎么思考的才是正經事兒。
3,狀態的改善
如果白天上班沒有壓力,比較安逸。卻又想達到“燃”點。
怎么辦?
千萬不要妄圖相信自己的意志力。(我是說我自己)
必要的時候,要借助外力是個一舉多得的有效辦法。比如:
1. 接私活讓自己忙起來;
2. 去上課,提高自己。
其實這次的私活兒和我想發展的方向并沒有什么關聯。
但我的收獲不僅在于活兒本身。更重要的在于狀態的改善——從安逸迅速轉變為忙碌。
人一旦忙起來,就會越忙做得越多,做得越多思考的就越多。deadline的存在會逼著自己去找各種解決辦法。
一旦閑下來,頭腦和手中的多項功能,就會紛紛自動休眠,進步速度就會很慢。
所以如果覺得自己狀態不夠high時,適當接接私活兒是好事兒。
但如果進入機械忙碌沒有思考的狀態,就該收手了。
萬事都講究平衡。
4,收藏的陷阱
在找Logo參考的時候,我陷入一個狀態就是,不斷的找不斷的找不斷的找……
但幾番出方案下來,我發現,找了大量的圖片,對我的啟發,非常有限。
我就開始懷疑,花費如此大量的時間去找優秀案例,找參考素材,我能吸收的,究竟有多少?
問題一:到底多看什么樣的東西,對自己提高最有效?
Behance、dribbble上美美的圖片,顯然是不夠的。
經過一番思考,我覺得多看以下三種內容特別有幫助:
1. 設計的修改前后對比。看看人家怎么發現問題,再如何解決,以達到更完美的效果。這種文章對提高過程有非常明確有效的指導意義。
(圖片來源:站酷網)
(圖片來源:優設網)
2. 一套完整設計的流程總結思考。從拿到需求,到如何定位,定風格,進行的過程遇到什么問題,如何解決,如何反復修改,如何斃掉某些想法,如何取舍,最后得出設計結果。這種一般讀書獲得,書里講的比較多。如《在你身邊,為你設計》。
3. 英文原版文章。雖然國內各大設計網站一兩周后會有熱推的翻譯稿刊登,但自己去Medium等原網站上各種逛,會收獲更多。
問題二:每天都去各大網站上看牛人高大上的設計效果圖,如何才能對自己產生更大的作用呢?
“人家的精髓”到“自己的收獲”之間的轉化率——該如何提高?
終于,我想到一個比較有效的辦法——還原與再現。
舉個例子,看到一套特別贊的界面設計:
1. 還原:先在腦中,將之還原為僅保留必要信息的原型圖;
2. 再現:然后思考,設計師拿到這樣一個原型,是如何處理各種信息的表達的?如何處理輕重緩急?或者是某種風格,他是通過什么辦法傳達出這種feel的?如果我想做這種范兒的,就可以借鑒這種方法。
3. 實踐:如果再有時間經歷,可以試試把看過的設計,對著自己抽象回去的原型,重做一遍,或者直接默畫出來。再和原作做對比,就會發現自己做的在間距、大小、留白等細節上,遠遠沒有原作品考究。(這個過程有點像學英語時,先把英文翻譯成中文,再把中文翻譯回英文,和原文比照,就很明顯看出哪里不夠地道了。)
4. 總結:將思考成果,分門別類,定期總結。
隨便po幾張我的隨手記:
(記錄得非常隨意,不要糾結細節。自己看得懂就好。)
(Supra on Behance)
(Device UI on Behance)
(AXIOM ESSENTIAL WATCH on Behance)
推薦工具:印象筆記·圈點。——無比好用!
這樣下來,會明顯發現,再做東西時,就會更多更自然地運用到思考整理過的東西。
而走馬觀花看過的,就僅僅是看過而已了。
哦,還有一個Tip,就是看東西時,帶著問題看,效果要比僅僅過眼云煙的看,有效得多。
比如,腦中如果想著“人家是怎么做到如此干凈簡潔的?”,或者“搜索欄都是怎么安排的?”就會比單純的只是看,學到更多。
其實,電腦里那好幾個G的“別人優秀作品”,終究是別人的作品。
如此思考總結儲存下來的圖片,才能算是自己的收獲。
在這里分享warfalcon老師的一句話,與各位共勉:
不把信息當作知識
不把收藏當作學習
不把閱讀當作思考
不把儲存當作掌握
不提煉總結、不應用學習、不深入思考、不實踐反饋,就不會變成自己的能力。
總結:
1. 如果私活能和自己的發展方向吻合,那多多益善的果斷接;(我目前還木有遇到過)
2. 如果最近狀態比較閑,需要調整到“奮斗起來high”的模式,接接私活是好事兒;像我,新手,啥都是新的,干點啥能有點意外收獲;
3. 如果進入了只動手沒時間思考的模式,就別接了,緩緩,多想想;
4. 如果清楚自己目前的狀態很好,能潛心讀書、練習、做自己的事情,在按部就班的提高自己;對于不是十分想做的私活兒,就婉言謝絕吧。(4和1,自己權衡)
Tip:對了,晚上干完活兒,最好把源文件傳自己郵箱 or U盤隨身帶著,保不齊白天傳個圖改個字兒啥的。2秒鐘的事兒,如果沒帶源文件,就耽誤事兒了。傳郵箱更好,如果在路上,也可以轉發。